苏轼集A股策略
每日诵读
童心诵古韵,经典焕新生
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每日诵读栏目,今天由“小小领读员”何洽为大家带来百部经典中的《苏轼集》。
苏轼
苏轼,字子瞻,一字和仲,眉州眉山人。宋代著名文学家。世称苏眉山。因自号东坡居士,又称东坡、坡仙、坡老、老坡。因身为苏洵长子,故世称苏长公。官至翰林学士、端明殿学士,故世称苏内翰、苏端明。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,故世称玉局翁。
苏轼一生共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,二千七百多首诗,三百多首词,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,质量之优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他的文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唐韩愈之文并称“韩潮苏海”;他的诗与黄庭坚之诗并称“苏黄”,被后世视为宋诗的典型;他的词开创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词并称“苏辛”。
《倦夜》[1]
倦枕厌长夜[2]A股策略,小窗终未明。
展开剩余74%孤村一犬吠,残月几人行。
衰鬓久已白,旅怀空自清[3]。
荒园有络纬[4],虚织竟何成。
注释
[1]倦夜:元符二年(1099)八月作于海南儋州(昌化军)。
[2]倦枕:谓于枕上辗转反侧,不能人睡。
[3]旅怀:客怀,羁旅者的情怀。
[4]“荒园”二句:络纬空有纺织之名,而无织成之实,暗指自己一生事业无成。络纬,崔豹《古今注•虫鱼》:“莎鸡,一名络纬,一名蟋蟀,谓其鸣如纺纬也。”赵次公注引《古今注》:“络纬,促织别名也。”庾信《奉和赐曹美人》:“络纬无机织。”孟郊《古乐府•杂怨三首》其三:“暗蛩有虚织。”刘敞《秋雨》:“蟋蟀悲虚织。”
点评
《倦夜》诗题出自杜甫。杜诗曰:“竹凉侵卧内,野月满庭隅。重露成涓滴,稀星乍有无。暗飞萤自照,水宿鸟相呼。万事干戈里,空悲清夜徂。”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卷十四题下引张远注:“竟夕不寐,故曰倦夜。”卢元昌《杜诗阐》卷十八:“倦夜则一夜无眠矣。” 苏轼这首诗也写一夜无眠的感受。查慎行评说:“通首俱得少陵神味。”(《初白庵诗评》卷中)但赵克宜并不认可,反驳说:“查评动引少陵,竟无毫发之似。”(《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》卷二十)若说苏诗与杜诗“无毫发之似”,也许并不准确,因为二人都写彻夜无眠的情景,都在尾联写倦夜引发的内心感叹。但若说“通首俱得少陵神味”,也未免不确,苏诗与杜诗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。首先,杜诗前六句皆写景,而苏轼只有颔联两句写景。其次,苏轼颈联写自己的身心——衰鬓与旅怀,杜诗都无。再次,杜甫在清夜中想到“干戈”的社会背景,苏轼感慨的背景却是海南的“荒园”。相比较而言,苏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主观情绪。
首联描写不眠的感受,上句直接使用“倦”与“厌”两个含主观情绪的字眼,下句则以“终未明”三字形容“长夜”之长。这两句写出不眠之人的普遍感受,很有表现力。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长夜之景,而并置之景又暗含因果关系。村里传来一犬吠声,应是有几人在行走。几人惊动一犬,足见夜之静谧;能听到一犬吠者,足见其人之敏感。村中犬吠的所闻是实写,月下行人的所见是虚写,此乃枕上闻犬吠而猜想有人行。此联动中有静,实中有虚,“孤”字写居住之荒僻,“残”字写长夜之将尽,用字皆极精炼准确,摹写入神。《唐宋诗醇》卷四十一称此诗“虚廓寂寥,具臻妙境”,颔联的描写功不可没。
颈联因不眠反观自身,年华老去,鬓发已经衰白,谪居海南,客怀如此凄清。此时听到园中络纬的叫声,更引发无穷感慨。尾联的“虚织竟何成”,秋虫络纬空有类似织布的札札鸣声,却从未有织出的成果,暗喻自己平生也如络纬一般,徒有其名,而最终一事无成,虚度岁月。这其实就是杜甫“空悲清夜徂”诗意的另一种表现。联想到苏轼晚年在海南的处境,其政治生命已被剥夺,此时长夜难眠,百忧丛集,因此其感慨是非常沉重悲凉的。高步瀛称尾联“义兼比兴”,具体说来,以络纬的虚织喻人生的虚度,这是“比”的手法;而这一喻义又是静夜闻络纬鸣声所引发的,是感发触动的结果,这是“兴”的手法。
内容来源
本篇中出现的原文、注释、意思、点评内容均选自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:苏轼集》。
欢迎小朋友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二层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专题图书展示区阅览该书A股策略。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